現在台灣的年輕人常常被中老年人說是草莓族,台灣的中年人有個特色,常常說現在小孩真好命,他們當時都如何如何,最後一定要加一個「中國大陸的學生多認真!」台灣學生沒有競爭力。然後在台灣的課堂上,老師常會說大陸的學生每天天還沒亮就起床念書,不像台灣學生那麼懶惰。

我想大家一定都有聽過「人本教育基金會」,什麼叫做「人本」呢?當然大家都會說:顧名思義就是「以人為本」!當然教育就是「教人」,當然是「以人為本」,不是嗎?那還有什麼好倡導的呢?還成立一個基金會來主張這些思想呢?原因就是自19世紀民族國家成立以來,教育一向就不是「以人為本」,而是配合國家未來發展需要,所做的「計畫」。

我在說明的就是以政府政策為導向所引發出來的「升學主義」。有人說:「升學主義又不是現在才有的!」沒錯!它是在中國成立科舉舉士就開始了。這就是最明顯的「國家政策導向」的誘因: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。

有一句話說:「計畫趕不上變化」,這不是跟我們說凡事不要計畫,而是有些計畫想的太美好,沒有預留應變空間,或者期望過高,通常會導致希望落空。在教育上去配合政府的當前政策,就是這樣一件愚蠢的事!

有一個朋友跟我說:「好像國外,尤其歐美,都沒有這麼嚴重!」是的!因為歐美他們把教育當成是一種個人的投資,他們在觀念上是與就業分開。

歐美國家正在推「創客教育」,而何謂創客教育,請閱讀創客教育

 

圖片來源PTT

 

為何亞洲學生贏在起跑點,卻輸在終點???

 

選修制讓師生間產生良性循環
 

首先,我認為中學就採行選修制是一個關鍵。在選修制之下,老師之間產生正向競爭,學生很早就要學習判斷:什麼是有價值的學習、什麼是有價值的時間利用方式。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良性循環,課程教學改進不斷自動發生。美國的中學,老師因應學生興趣和需求開課很常見。例如當許多學生表示他們對統計課有興趣需求,就會有老師開設統計課,從高一到高三的學生都可以評估選修。

 

不強調正確答案最速解,講求深入思考
 

美國優秀的中學老師,不會要求學生反覆練習、快速地在短時間寫出「正確答案」;相反地,老師會鼓勵學生提出新的看法,用長時間去思考、查資料,並提出自己的見解。一位歷史老師,課堂中的主要活動就是帶領同學討論,要同學思考:「這個事件,美國怎麼看,英國怎麼看,法國又怎麼看?法國的商人、貴族、農民又各是怎麼看?」在美國,老師比較少花時間在改考卷,花比較多時間在啟發思考、創造和多元觀點。

 

贏在起跑點,也許就是輸在終點的原因
 

企圖讓學生快速記憶知識、被動接受灌輸和操練,較早在考試測驗上展現優勢「贏在起點」的思維,並無法培養學生主動思考、自發學習、前瞻因應的能力,最後反而「輸在終點」。在當今世界上,真正決定誰是領導者與先驅,絕不是比較誰擅於服從安排、熟練技能、貯裝知識。第一流人才的關鍵在於思考、判斷、決策、規劃,找到自己要走的路,並且能理解世界的複雜性和多元觀點-而這些,是歐美的學生從中學就開始培養的能力。

 

圖片來源PTT

 

結語: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正是台灣學生所缺乏的,我認為不應該盲目的追求記憶知識、被動的去學習,而是要主動的學習,因而啟發思考、創造和多元觀點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EI-LUN  的頭像
    WEI-LUN

    iLife 生活

    WEI-L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